隆冬时节的一个深夜,某供电公司中控室同时收到01#、02#开闭器传回的故障报警信号,得到调度指令,运检部配电主任立即安排电缆班组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排查。现场情形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两台开闭器凝露非常严重,操作机构、二次小室以及DTU顶板上挂满了水珠。
凝露情况引起了运检部的重视,经过调查发现,发生误动作的两台开闭器在年初已经进行了防凝露治理。同时进行封堵的几十处开闭器,经检查,都遭遇了程度不一的凝露侵袭。明明做过防凝露封堵,为什么还不到一年就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凝露情况?
在北方,凝露形成的原因绝大部分是夹层井里的高温潮湿蒸汽通过设备底板进入温度相对较低的设备仓造成的,技术人员着重对电缆夹层底板防凝露封堵进行排查,果然发现设备底板封堵存在缝隙,潮气源源不断从小孔进入设备内部,形成加强版的“烟囱效应”。当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时,在内外温差的作用下,会在环网柜二次小室及DTU顶板、侧面、电气元件本体上形成凝露,造成短路,就有了文章开头所说的误报警信号。
底板封堵存在缝隙,潮气进入形成烟囱效应
为什么做了封堵,却没有起到防凝露的作用呢?案例中某供电公司几十处开闭器,均采用的是板材+封堵胶的做法,这种封堵随着服役时间的增长,材料老化速度骤增,很快便出现收缩、开裂甚至脱落等情况,尤其是电缆穿越的位置,更容易出现缝隙,让夹层井中的潮气乘虚而入,累积产生凝露。
采用低温涨发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首先利用液体流动性,对于平面进行密封,液体材料自由流动、充分流平,沉浸于各个缝隙和孔洞之中;而后涨发、凝胶,膨胀过程中继续延展填充,进而在纵向形成立体的密封体系,从而实现“气密性”封堵效果,阻断热量与潮气从电缆夹层井向柜体内渗透。
流动密封技术和低温涨发材料的实现,是通过对分子结构的设计与控制,得到一种高分子“芯片”,可精确控制材料的流动与涨发,从而达到气密封堵的效果。实践证明,板材+封堵胶的做法并不具备气密性。更有甚者,一些产品在名称、外观上模仿BBS防凝露气密封堵组料,但核心技术和材料控制却差之千里,不能起到真正的防凝露的效果,不仅是资金的浪费,更是隐患的开始。
为了尽快解决问题,恢复辖区内平稳用电,并解除其他开闭器后患,该供电公司采用中电保力针对现场实际情况提出的全系统治理方案:
1、底板采用专业的BBS防凝露气密封堵技术,对设备底板进行气密性封堵,隔绝潮气上升通道;
2、对二次小室和DTU顶板使用DFC隔露棉,杜绝设备顶板产生明水滴落;
3、在二次小室和DTU相对密闭空间内采用ARB阻锈魔盒,延缓设备金属部件的生锈。
冬去春来,持续监测显示,改造过后的这批开闭器经历了雨雪天气和气温回升,再也没有产生凝露问题,流动密封技术,实现了真正的防凝露。